时代的宏大背景下,企业管理者唯有保持敏锐洞察,跟随变化的环境,关注组织面临的新挑战、新世代人才的新特质,才能带领团队在商业浪潮中屹立。
认知,一般是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曾有人将认知分为九个层级:只知好恶、墨守成规、认识到规矩的局限性、明是非知大体、认识到是非的局限性、认识到现实资源的有限性、认识到人的发展性、认识到万古不变的人性与社会规律、认识到人生的至高意义与价值。
现代人常说的格局、心胸、视野等,讲的其实就是认知,而人的认知与其所处所见所感所得息息相关。那么,在当今智能时代下,我们该如何理解认知进化,又应如何去做呢?
要么进化,要么淘汰
在智能时代,认知进化体现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结构重塑三个方面。
与时间相处的智慧
时间对于所有商业团队来说都是压缩的,不断涌现的商业模式无前路可依,组织需要应对很多不确定性,必须一刻都不停止地创新和快速行动,才能确保业务和模式的领先地位,扩大用户的接纳和认可度,被资本青睐,获取更长周期的发展。
同时,时间重度压缩带来组织建设和人才管理的巨大挑战,过往的经验往往不再复用,新组织形态、新人才特质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智能、数字时代必修的关于“认知进化”的课题。
正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行业瞬息万变,颠覆时有发生,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唯有把“快”作为工作、决策、学习行为的重要优先级——快速决策、快速执行、取得结果;快速学习、持续迭代——才能决胜未来。这是我们与时间相处的智慧。
与空间激荡的能量
认知空间的进化是指当前涌现的一个学习导向——透彻的知识激荡,面向不断生成的未来。
智慧的碰撞与激荡可以激发能量,打开全新的认知世界。组织要打造求真、透明、安全的精神空间和物理空间(对环境工程的打造),让员工无惧冲突,亮出观点;组织还要打造多元、开放的文化空间(塑造文化事件)。
-
开放思维,把旧的认知模式暂悬,倾听各种可能性,看见周围的事实;
-
开放心灵,感受多元立场,与他人的心灵建立联结;
-
开放意志,把面具揭开,把身份放下,安抚好自己所有的害怕(孤立、排斥、嘲笑、讽刺等),打开封闭的意志(那个自以为是的“自我”状态),才能洞开认知新空间。
摩拜:4A学习理念
组织与个体该如何做?当前,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于员工、组织而言,“我全部都做好了!”已变得不切实际。于是,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体,都应学会紧跟变化的步伐,尝试在未知中做决策,并及时调整“守旧”的观点。
尝试甩掉包袱
员工与组织正在被巨大的信息流所冲击,是选择提取“价值”,还是被其“掩埋”?毫无疑问,身处移动互联、数字化时代的人们,需懂得选择“不做什么”与“做什么”同等重要。
碎片化的信息正在分散员工们的精力,一封接一封邮件,一个又一个微信弹窗……尽管这些都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导致人们在无数个任务中反复切换,从而使得认知过程变得纷繁复杂。
因此,认知聚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工作中,员工需要避免短期任务反复切换,同时,长期的规划也应着眼于某几个重要方面,其它内容便可暂时摒弃。这样,虽然员工可能会觉得生活不应该变得如此单调,但“负重”前行的滋味并不好受,爬坡时果断甩掉某些“包袱”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而这个过程,则需要员工和组织的共同努力。
探寻认知的聚焦点
认知的聚焦点何在?该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但却存在统一的方法——“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其中“不变”的资本便是与时俱进的认知能力,员工、组织都应构筑自己的认知能力系统,并拥有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基于此,员工与组织的认知,应该是一场协同进化的过程。
今天的商业环境促使员工与组织超越了传统的契约关系,形成了更为紧密的共同体。为强化组织的协作能力,其中的每个个体都应被充分“激活”,并学会处理更为繁杂的工作问题,“T型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高。
那么,组织或是个体要想实现认知升级:
-
首先,自驱力始终是最优先级,俗话说,鸡蛋由外而内打破是食物,由内而外打破是生命,外力可以起到促动、催化的作用,但永远无法替代个人的内在驱动力;
-
其次,构筑自身的认知核心,每个组织与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认知标准,这便构成了认知的差异化,于是,组织和个体需根据自身的多元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展和完善自我认知体系,并做出适宜的选择与判断;
-
最后,不管是组织还是个体,都应不断实践,从而实现思维的迭代升级,如今,固化思维已很难跟上这个时代的变化,认知需要被不断打破,实现重塑。
领导者的职责所在
领导者是包含特殊职能的“个体”。从如何为组织做出正确决策,再到如何将事情做好,领导者亟需比个体看到更为长远的未来,尽管未来是模糊且难以预期的。同时,领导者还需对员工未来工作中可能面临的“情境”进行预判,并提前为他们提供“认知”以及“工具”的帮扶,保证团队成员和组织得以成功。
整个过程,需要领导者凝聚人心,这便是文化的力量。但目前一些企业将文化这件事情窄化了——以为高层写出几条“高大上”的标语就万事大吉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便是员工自身不够努力。在这个问题上,组织必须清醒地意识到:
-
如果无法为员工提供优良的环境和土壤,缺乏足够开放、创新的空间,员工做得越多,越被损伤积极性;
-
如果员工尚未被充分“激活”,不能看到长远的使命与愿景,他们就只能根据上级的指令机械行事,对未来莫不关心。
两者的互动需要领导者的充分连接——既能理解组织目标,解码传递给员工,又能够让员工在工作中不断成长,更为满足,建立让所有参与方之间更有意义的关系,并获得收益。
腾讯:注重“人”的认知塑造
解锁知识框架
在传统社会,大家尊重知识和知识的发明者或掌握者,以此作为意识形态与决策的判断标准。但是,在当下的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时代,如果我们被原有知识长期禁锢,形成认知思维定势,就很难接纳新鲜的事物,打破现有思维,实现价值创新。
而随着工业4.0的出现,培训也从传统的1.0过渡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人机结合。因此,培训人也要随时关注AI技术在培训中的运用,关注脑神经科学如何提升培训效果,关注如何激发个体潜能来激活组织等新趋势与新知识。如果知识框架还停留在培训需要在教室或者在线进行,通过考试检验培训效果,恐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了。
新时代下,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业务与组织,学习发展也需要去中心化,可充分利用微课、教练、在岗学习、绩效支持、复盘、经验萃取、团队共创等非正式化的学习方法。可见,仅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不断更新知识,解锁知识的认知框架。如果只具备过往社会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应用中,面对信息大爆炸且变化多端的环境,你将无法灵活地适应,也无法精确地辨识出最适合的方法和措施。
更新角色定位
从战略层面来看,认知能力体现在从大量信息中发现新趋势的能力,是属于对外界事务的认知。作为培训和人才发展管理者而言,由于长期专注于以自己思维、知识和方式培养人,尤其欠缺认知能力,所以目前很多伙伴只是“知识的搬运工”。
想要破局,我们需要升级这方面的能力,主动了解市场和行业趋势,走进业务,倾听客户与用户的声音,成为真正的业务合作伙伴。只有知道或预见新的趋势,我们才能预测未来人才的需求和胜任力,从而前置性地进行人才培养与储备。只有了解了业务的真正需求和痛点,我们才能对症下药。
在此过程中,若要精准诊断组织问题,就需要一定的咨询技巧;若要合理分析原因并提出匹配的解决方案,还需要绩效改进的能力。
-
培训管理者一定要更新自己的定位,成为战略引导者,通过提供专业的工具和方法,帮助企业梳理战略,分解战略和落地执行;
-
成为内部咨询顾问,帮助企业诊断问题与分析问题;
-
成为绩效改进专家,运用科学有效的绩效改进和支持工具实现组织绩效的提升。
猎豹移动CEO傅盛在他的创业逆袭史分享会上提出,人与人的差距,企业与企业的差距,国家与国家的差距,最终是认知的差距,甚至明确指出认知是人类前进的唯一武器。而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技能与知识的成长,而是认知的进化——不断学习,不断吸收并思考是认知进化唯一的方法。培训人在认知状态上不要停留,而应持续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