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的中小企业着眼于全球产业的发展趋势,并因应产业的共通性、差异性及未来市场潜在庞大的需求,开发了无数件具市场规模又高附加价值的技术与产品,为台湾的经济奇蹟默默的做了无数次的无名英雄。基于上述的理由,现今中小企业的老闆们必须面临更快速反应市场需求以掌握先机的态势,而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得拥有一个健全的供应商管理模式。供应商管理的範畴包括有原料的取得、零件设计、製造、配送、售后服务…等等层面,而当中最重要的「供应商选择与评估」就是其中的第一项作业。因此,在这个管理机制的前题下,企业内部应如何建立一套较客观、精準且具有综合分析的评量模式,用以评选供应商并与其发展长期合作关係,乃是现阶段企业组织内採购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个主题。
一、供应商评选的发展
供应商选择是企业採购决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合理且有效的选择供应商将直接影响到企业降低成本、增加企业应变能力、提升企业的产业竞争力…等等。随着市场竞争的全球化和加速剧烈化,市场中的产品生命週期越来越短,强调品质、交货可靠性、价格、生产前置时间…等等,增加了供应商选择时的複杂性和选择範围。因此,供应商选择的策略与方法比以前来得更加重要许多。
1915年美国的电气工程师Harris首先提出经济批量(Economic Order Quantity, EOQ)模式来评选供应商,尔后Wilson(1994)也提出同样的公式分析了企业库存控制方面的应用来评选供应商,由此而演变为各种扩展的供应商选择模式。这个时期起,研究者採用定量方法来评选供应商,目标是用确定採购的经济批量来减少企业库存成本。不久后,研究者发现影响供应商选择的因素还有很多,仅仅从库存成本的角度来评选供应商,条件仍是远远不够的。所以,Diskson(1966)针对170个採购代理商和採购管理者进行调查,总结出23个有关供应商选择的準则因素。Weber、Current和Benton(1991)更扩展了Diskson的研究成果,透过对74 篇有关供应商选择的研究分析发现,大多数文章中都提到了价格、交货期、品质和应用能力…等等準则因素,特别提出的是在JIT (just-in-time, JIT) 系统的採购过程中,强调出供应商运输距离及準时交货的重要性,并点出供应商选择问题是一个相互冲突的多準则问题的结论,例如:较低的採购价格可能导致品质和交货可靠性降低…等等。採购决策者必须权衡这些相互冲突的準则因素,选择企业合适的供应商并合理分配採购数量。
以往至今,针对供应商选择的方法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经整理后得知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早期的供应商选择方法採用定性方法,它主要是根据各企业以往的经验和与供应商的关係来进行主观判断。不过,由于单一化的定性方法缺乏科学依据,已较少被后来的採购管理者所採纳运用。
二、供应商评选準则
在许多供应商选择的相关研究中都有提到如何设计选择供应商的评估指标是一个成功的关键,尤其在市场竞争趋势全球化,传统的企业与供应商的交易模式面临严重的挑战,企业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往往已摆脱区域上的限制,供应商已从原本国内的厂商增加到全世界的厂商,但也就是因为供应商的选择数目大幅增加,使得企业在做选择时也从较单纯的决策模式改变为複杂多变化的决策模式。在迈入产品採购市场全球化的现代,供需上下游连贯的供应链观念渐渐盛行,利润由供应链成员共享的概念使得供应商与企业间「双赢」的合作关係逐渐取代过去对立的观念。随着企业对供应商的交期、弹性及服务…等等的要求提高的同时,对价格的重视程度已不如以往,「品质高、弹性大、服务佳」的供应商越来越受重视。
从过往的研究探讨中,了解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会因为时代的演进、企业竞争模式的变革、生产策略的改变以及不同的产业特性等等因素的影响,而在供应商选择的考虑因素与顺序上会有所变动。例如:1970年代企业最重视的评估準则为交期与价格,1990年代是品质与服务,但到了2000年以后,交期、品质与技术则是製造商最重视的指标。供应商的「地理位置」及「交期」在多數有关 JIT的研究中显示是相对较被重视的指标,而「品质」及「技术能力」则较被电子业所重视。总观所述,在供应链管理策略下,供应商与企业的关係则渐由竞争转变为合作,不再以「价格」为选择供应商的最主要因素,而是朝向与少數信赖的供应商发展长期的合作关係,以创造双赢的局面。
三、总结
供应商的选择在採购的流程中担任着一项重要的阶段,採购决策能力的不确性也会影响企业选择合适且满意的供应商,由此而知,在迅息万变且竞争激烈的环境裏,採购决策者或是企业经理人如何做出选择供应商的决策,已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如何透过适合的方法选择供应商,让採购决策者或是企业经理人能够做出最佳决策,成为目前企业在採购管理中一项重要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