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管理是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模式之一,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河钢宣钢炼铁厂将推行精益管理模式,对高炉进行提出指标,从而降低生产的成本。下面是TPM管理咨询网小编整理的河钢宣钢炼铁厂实施精益管理。
新思想让高炉“活”起来
炼铁厂4座高炉是河钢宣钢铁前降本的“主阵地”。面对严峻市场形势,该公司对各座高炉提指标、降成本提出了更高要求。4#高炉生产虽然一直较稳定,但指标进步不明显,“不好不坏”成为该高炉的代名词。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厂长郑艾军与领导班子经多次商议斟酌,大胆启用敢闯敢拼的年轻人担任高炉生产骨干。接过作业长这副担子的王聪渊,既兴奋又感觉压力山大。受命于关键时刻,王聪渊暗下决心:绝不让领导和工友们失望,一定要尽快让高炉“活”起来。
上任后,王聪渊下班组、进岗位,与生产骨干聊天,听取职工心声。当发现多数工友存在“原料结构不好,能保持现状就很不容易”的消极思想时,王聪渊这样告诫自己“想开展好工作,必须带领大家解放思想,眼睛向内自我提升!”于是,他率先带领作业区、班组生产骨干“走出办公室,放下数据表”将办公地点定在炉台上、主控室和原料场,提高了发现、解决各类问题的效率。同时他推行“学先进、找不足、求突破”的工作模式,将同行业先进高炉作为学习目标,把没想到的、不敢做的,逐渐做到、做好。他还要求生产骨干改变“逐级上报、逐级请示”的解决问题方式,遇事采取“倒汇报”,即先汇报给当班相关操作者,再向各级领导汇报,完全杜绝了岗位操作不当、调整不及时对生产的制约。同时,王聪渊重新对生产骨干职责进行划分,要求主管生产的人员熟悉设备工作原理,班组长要完全掌握衔接工序,消除了“不闻其他班组事,守好自己责任田”的片面管理理念,使大家强化了服务下道工序的意识。
短短几周后,所有人员的“行为”都发生着变化:作业区领导除了抓好各自业务,管理的“触角”延伸至生产现场的角角落落,连党支部书记的身影都经常出现在铁沟边,渣场旁;日常生产中无论哪里出现问题,相邻岗位的职工都会“不请自来”帮忙解决;运转设备旁除了专业点检人员,更多的是岗位职工忙碌着维护、检查的身影……所到之处均能听到干部职工关注指标、心系生产建言献计的声音。“指标提升事不关己”变成了“每个数据牵动人心”。
一季度,4#高炉利用系数环比提高0.179t/m3.d,风温环比提升10℃。数据,就是高炉生产和干部职工思想正逐步“活跃”起来的最好见证。
勤调整让高炉“强”起来
“要想取得更大进步,就必须细化每项工作,清除所有绊脚石!”面对逐渐向好的生产指标,王聪渊向自己和所有骨干提出了更高要求。自我加压中,大家把调整工作思路与操作制度作为着力点,向更高的工作目标发起挑战。
4#高炉生产模式为单铁场出铁,其弊病是炉缸另一侧铁口区域活跃性差,倒铁场时卡焦现象严重,炉前渣铁排放困难,严重制约生产的稳定顺行。“80后”生产骨干王海涛、尹奎升、张利波主动接过这一“烫手山芋”,根据单场出铁生产特点,制定了《4#高炉倒场预案》,规定倒场前炉内加部分单焦保证充足物理热,并适当降低炉渣碱度,为渣铁顺利排放创造有利条件。经生产实践,这一制度克服了诸多弊病,实现了倒场作业的平稳过渡。
解决了倒场难题后,大家开始做起保障高炉“适应外围”的文章。在整体生产协调平衡中,原料品种杂、质量差、切换频繁成为制约4#高炉稳定顺行的“致命伤”。对此,王聪渊、王海涛两名作业长确定了“上、下齐调整”的操作制度,上部以“稳定边缘,找准中心”为原则,狠抓装料制度调整,根据炉况表现,适时灵活调整中心焦炭量,提高煤气利用率和鼓风动能;下部通过合理使用风量,进一步活跃炉缸及加大参数控制等措施,使高炉最大限度适应原燃料变化。在此基础上,他们更注重关键岗位职工操作调整,变过去“以班为单位、以岗为单位、以人为单位”的独立操作模式为“班与班、岗与岗无缝衔接”,强化协调配合。为做好交接班工作,各班工长交接班时间提前1个小时以上,把上班炉况调剂思路、炉况走势分析、全班生产概述列为交接重点内容,保证了过渡平稳、整体操作思路连贯,参数、炉况高度受控,为稳炉况、提指标、降燃耗提供坚实保障。
敢于运用新制度,尝试新操作,就能使高炉生产消化一切被动,指标创出“新高”。2016年至今,4#高炉不仅保持稳定顺行良好态势,而且块矿比提升至11.63%,铁水一级品率高达99.4%,高于公司考核目标14.4个百分点。这一进步更坚定了大家“尝新”的信心。
抓管理使指标“降”下去
职工思路转变了,炉况活跃了,王聪渊和作业区领导班子又开始抓起了管理工作。
“在日常操作管理中,许多工长放不开手脚,而且依赖‘上一级’的思想较为严重,必须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在作业区领导座谈中,王海涛如实反映。针对这一症结,作业区开始“放权管理”,日常操作全部由当班工长独立完成,对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作业区相关领导给予协助配合。很快工长们就成为生产管理的核心,而作业区领导则成了“工长助理”,形成了“领导放权协助工长,工长放开手脚狠抓生产”的全新氛围。
针对炉前与值班室管理“两张皮”现象,作业区重新制定考核制度,把值班室和炉前的管理与考核全部划归工长,并将每月考核结果直接与个人奖金挂钩,不仅提高了工长组织协调、全面驾驭生产的能力,更统一了管理,有助于生产整体的组织与协调。
管理模式转变后,作业区又将创新延伸至生产工艺控制,无论是日常操作、数据调剂,还是工艺会现场,“正常、合适、没问题”这样“粗线条”的指令和汇报变成了“清一色”的“数据化和精细化”。主控室里,你会看到操作调剂细化到10℃风温、0.1%的富氧和1.0吨煤粉;计算、调整燃料比以小时为单位;热风炉换炉操作,将前后风温偏差严格控制在5℃之内。工艺例会上,每项汇报内容都更加细化,炉顶温度全班最高值、最低值分别是多少?每班燃料比数据走势有无变化,具体变化范围是多少?焦比走势偏高的具体原因是什么?降低焦比的操作经验有哪些……
要想提高企业精益管理模式,要改善企业的员工的思想,不断完善精益管理模式,不断创新管理制度,争取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