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式管理模式
	  由一个计划控制中心按照产品生产工艺流程,通过预测计算物料的需求量和各个生产阶段对应的物产前置期,确定原材料、零部件和产品的投入产出计划,向相关车间或工序以及供应商发出生产和订货指令。各个生产车间和工序以及供应商,按计划安排进行生产,把加工完的零部件送到后续车间和工序,并将实际完成情况反馈到计划部门;生产多少,就送出多少,通过“送料制”,最终产品逐渐形成。计划信息流同向指导推动物流,这种方式称为推进式管理模式(PUSHSYSTEM)。其典型的先进代表为MRP。
	  拉动式管理模式
	  从最终产品装配出发,由下游工序反向来启动上游的生产和运输。每个车间和工序都是“顾客”,按当时的需要指令;前序车间和工序成为“供应商”,按顾客的需求指令进行生产和供应,没有需求就不进行作业,实行“领料制”。需求信息流逆向拉动物流,这种方式称为拉动式模式或牵引式模式(PULLSYSTEM)。
	  精益生产柔性生产支持系统
	  柔性布置
	  目标
	  1.满足生产过程(产品-工艺-设备-安环法规)要求
	  2.物流系统合理化(观点来源:生产系统àà物流系统)
	  3.土地与空间利用效率
	  4.整体协调
	  5.改造柔性(调整、扩展)
	  6.企业形象与文化、人性化、美化
	  内容
	  1.总体平面布置
	  基本工艺生产部分
	  辅助生产部分(动力、维修等)
	  存储(仓库)部分
	  职能管理部门
	  道路、通道部分
	  生活服务部分(用餐、休息、盥洗、更衣、停车库……)
	  环境(绿化)等
	  2.生产线(工位、设备)布置
	  工厂(厂区、车间)布置基本形式
	  1、按产品分布
	  Productlayout
	  按产品工艺顺序布置人、机、物、容量实施专业化设备、高效率流水线布置、品种和产量应变性较差
	  物流路线较为稳定;
	  刚性强,改造(Relayout)难度较大
	  对系统资源的计划-组织-配套要求高
	  适合于专业化大批量生产类型
	  2、按工艺分布
	  Processlayout
	  机群式布置,同类设备和人员集中同一区域;通用设备多、多品种通过性高。
	  物流路线交叉往复多
	  柔性较高,改造( Relayout)较容易
	  设备利用率低、设备换产调整频次多
	  生产进度与能力负荷协调难度大、在制品较多,生产周期较长
	  适合于传统的多产品、小量、项目型生产类型
	  3、成组技术(单元)分布GT(Cell)layout
	  打破产品界限、将工艺相同(相似)的若干产品(零件)归类成组(族),将其所需工艺设备配置到一个生产区域(单元)
	  单元内类似按产品分布,专业化效率高、物流优化
	  单元之间类似按工艺分布,组合灵活,柔性较高
	  产品-工艺-物流-管理集成要求高,“三化”要求高
	  兼顾效率和柔性(MassCustomization),是多品种、种小批量生产系统配置优化方向
	  布局优化原则
	  开放式的走廊
	  所有的产品及部件以相同方向流动
	  流动是依据生产流程序列的方向制定的
	  先进先出
	  产品的原料及部件被安排在容易被生产人员得到的地方
	  清除任何无附加值活动
	  预先制定整个生产线在线库存的数量基准
	  只有确认为100%合格的部件才允许提供给第一个流程工位
	  全部检测
	  工厂按照区域及生产线编号划分
	  设备布局要实现维护的方便性
	  流程间要设置得尽量的接近
	  U-型操作单元要设计布置的简洁清晰
	  总结:成组(单元)设计
	  关注于关键路径
	  将机器和工位沿关键路径顺序排列
	  柔性且易于改变的布局有利于:
	  1)物料的流动
	  2)人员的流动
	  3)设备的流动
	  必须考虑以下内容:
	  1)安全、环境和人机工程
	  2)设备维护的可方便进入性
	  3)运送及传递的方便性
	  4)整洁卫生
	  在相同的地方进入和离开工作单元
	  缩短操作员走动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