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周期缩短的技术——工序流畅化
	  工序的流畅化图解
	  工序流畅化——实施理念
	  精益生产工序流畅化——影响成本因素分析
	  1、正面优势:缩短生产过程周期,减少工序间在制品存储量,降低物料存储成本。
	  2、负面影响:影响设备运转率,提高设备折旧费;在制品采用单件小批传递,增加物流搬运费用;一人一机的条件下为避免过量生产,造成工时的浪费。
	  工序流畅化——实施对策
	  设备式样与布局——整流化(例1)
	  整流化——例2
	  设备(生产线)布局方式
	  基本型1——U字型配置
	  材料、成品在同一方向,物的流动和设备配置呈U字型。
	  供给材料和领取成品可在一处进行,操作者和搬运工都可以明了已经干了什么、下一步该干什么。
	  生产线作业者可以几乎没有空步行就返回第一工序。
	  入料、出料由同一位作业人员完成,生产单元内的在制品数量能够保持衡定,不会产生多余的在制品。
	  基本型2——两排型配置
	  两条生产线并排在一起且所加工的两种零部件向同一方向流动。这种设备配置一般有以下三个条件:
	  后工序同时需要A、B两种零件,这可以直接将两条线与后工序相连。
	  两条生产线各自的TT应该一致。
	  对于物流方向和作业者步行方向相反的设备,必须配置自动向下个工序传送工件装置,否则会造成作业者在工序间反复步行。另外,还要增加标准中间在库。
	  基本型3——自动设备混合线
	  自动化设备(无人操作)与手动设备相分离。
	  这种设备配置的好处是:将作业者的作业区域与自动化设备区域分开,可以缩短作业者的步行距离。
	  设备的管理与控制
	  1、设备负荷能力的选型:
	  设备间实现“同期化”生产,对于计划购入设备的负荷能力的确定决定于T.T时间的选定
	  (T.T=全年工作日×每日工作小时×60/生产线的计划年产能力)。
	  2、设备配置数量的确定:
	  在划分某种产品的主要工艺流程后,依据实际设备生产节拍与标准工时(T.T)的比值确定每工序的设备配置台数;平衡各工序作业时间,确保重点设备的运转率。在同一工序具有两台以上设备,进行工艺的从新划分,利于在制品的物流传递。
	  3、生产线中设备的布置:
	  为消除工序间的在制品,实施“工序的流畅化”,保证“一个流”的生产方式;设备的摆放按工序的顺序配置,设备间距在保证维修条件的基础上不超过0.5M(为缩短生产线长度,节省占地面积,缩短操作者的步行时间);为对应“一人多机”的操作方式,生产线布局采用U形布置为最佳方案;且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设备的操作高度尽量统一。
	  4、设备的式样:
	  (1)设备的运行控制尽量采用自动方式(如:设备启动后自动运转、加工、停止),使人的作业与设备加工分开,避免由人监控,提高人的工作效率,消除等待时间。
	  (2)设备的附件(如:液压站等)布置于设备后部或上部,缩小设备的宽度,达到缩短生产线长度,节省占地面积,缩短操作者的步行时间的效果。
	  (3)设备维修部位采用前后方向设置,避免侧面为维修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