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产咨询培训

精益管理实战咨询专家
咨询热线:0755-2293 2766
深圳华昊联合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 首页 > 管理智慧 > 管理文献 >

一个人见识越来越广的3种迹象

时间:2018-12-18 15:19来源:华昊企管 作者:admin 点击:
 

什么是见识?

 

我们可以把这两个字拆开来看,一个是见,一个是识。

 

我非常喜欢和认同Hulu公司全球副总裁诸葛越在一篇文章中对见识所下的定义:

 

见是不断拓宽视野,让自己看见更多的世界;

 

识是增加自己的思想浓度,对社会、人性都能有深刻而独立的见解。

 

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见识的人?

 

从外部条件来说,要为自己创造看到、听到更多的机会。从内部条件来说,就是要通过深度思考,把所见所闻,加工转化为自己的洞见。

 

多向陌生人学习,升维你的思考力

 

我是罗辑思维的忠实粉丝,听了有三年多。

 

我发现罗胖在节目里,会经常提到自己向某某朋友,请教了某个问题。

 

比如,有一期节目说:“有一次我和柳传志先生聊天,我就请教他,创业公司最应该注意的是什么”?

 

再有一期节目的开场白是:“最近认识了一个人,叫王瑞恩,他是美国一家检察院的检察官,我请教了他一个法律问题...”

 

在知识就是力量的节目中,以及每年的跨年演讲中,罗胖也会提到自己向朋友请教某个问题的经历。

 

最开始的时候,我会很诧异,心想,这么牛了,还要向别人请教吗?再后来,我越来越羡慕,罗胖有这么牛的朋友圈,对非自己领域的知识,能够随时请教该领域的大牛。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这就是给自己创造听到更多的机会。听到大牛的见识,再经过加工,转化为自己的见识。

 

还有比这更快的涨见识机会吗?也有,比如去听相关的课程,跟着老师学习等等,但这些远远没有你亲耳听到,吸收的更彻底。

 

因为你能随时和朋友互动,交流,这是见识转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我自己就有亲身体会。我在两年前认识了朋友大锤。他年纪轻轻,见识之广却异于常人。

 

两年前,我是一个买课程都会被当韭菜收割的小白。两年后,很多人和我交流,都会说你真有见识,你的思考很有深度。

 

这两种反差的背后,离不开大锤的助力。因为在两年的时间里,我经常向大锤请教各种问题。

 

有一段时间,我很焦虑。起源于看到新闻说,腾讯推出了写稿机器人,一天能写2000篇,阿里妈妈推出智能文案机器人。人工智能来袭,写稿机器人都出来了,我的写作之路,又该何去何从?

 

向大锤请教时,他说:

 

任何时候,读书的能力,都是未来不会变的第一竞争力。所以,我们应该做得,是盯着自己到底有没有在坚持读书,坚持输出读书的内容。盯着这个原则,我们就永远不会被淘汰。

 

这次交流,让我牢牢记住了一点,不管如何风云变幻,有些底层能力,永远是刚需。

 

我拥有了这条见识后,在之后的做事中,再不会焦虑,更重要的是能抓住哪些是不变的能力。

 

很多人可能会问,我身边没有这么牛的朋友,怎么办?很简单,那就出去找。方法有很多。

 

比如,参加大牛开的课程,大牛组织的学习共同体,私房课,参加一些活动等等。在共同学习和活动中,除了结识老师之外,我们还能结识其他优秀的同伴。

 

这是我们优质朋友圈的最好来源。我认识大锤,就是参加了他的写作课,之后我又成为了大锤招募的“锤炼侠”,写听书稿。

 

同时,又和其他的优秀锤炼侠成为了朋友。

 

美国社会学家Herbert Gans曾经做过一个研究,比较了波士顿工薪阶层和精英阶层的文化差异。

 

他发现工薪阶层的一个特点是,只相信自己的亲友,重视熟人关系,对陌生人有一种天然的敌意。

 

他把这些人称为“都市村民”,住在都市里,却仍然是村民思维。

 

中产和精英阶层的人,则没有那么强烈的亲缘意识,他们很容易跟陌生人合作。

 

你想成为有见识的精英,先要放下对陌生人的莫名警惕。

 

找到和牛人做朋友的机会。

 

从陌生人开始,逐渐成为朋友。

 

如果你拥有优质朋友的数量越来越多,你就越来越可能拥有不凡的见识。这些见识,会成为你成长的强大助推剂。

 

要低头赶路,更要抬头看路

 

1825年,火车这个物种刚刚出现的时候,引来的嘲笑,远远超过了赞扬。

 

有很多农场主,会驾着马车,和火车赛跑。

 

当他们把火车比下去的时候,会举杯庆祝,满心满眼里都是对火车的不屑。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

 

马车早已成为历史,火车成为交通工具中的主流。

 

可想而知,那些嘲笑火车的人,一辈子,也只能止于驾驶马车。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有些人,永远比其他人走得快,为什么?是他们做事的能力异于常人吗?是他们原始条件就得天独厚吗?

 

这些原因都有,但是,还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些走得快的牛人,既懂得低头好好走路,更知道要时刻抬头看路。

 

所以,他们不会被时代的滚滚浪潮,拍死在沙滩上。

 

抬头看路有多重要?

 

《阿里铁军》这本书里,提到早期阿里巴巴有一个竞争对手,叫环球资源。环球资源是一家老牌公司,有30多年的历史。

 

当时的CEO韩礼士,非常看不起B2B网站,他说:“供应商和买家,还是喜欢传真机,因为既便宜又方便。”

 

结果怎么样了?环球资源在争夺市场中,尽管也非常努力,却依然败得一塌糊涂,因为他们从不抬头看路。

 

现在,我们有几个人知道环球资源?于我而言,真的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而紧跟着时代的阿里巴巴,早已成为了巨无霸。

 

只顾埋头走路,对新生事物毫不犹豫地拒绝,人的视野所能容纳的世界,一定是越来越小,那见识自然也就越来越少。是的,见识也是会衰退的。

 

前段时间,在一篇《六年间,被微信公众号改变的命运》的文章里,我看到了很多热血沸腾的故事。

 

6年前,微信公众号这个新物种横空出世。

 

当时在《南方都市报》工作的咪蒙,黎贝卡,她们分别创立了自己的公号“咪蒙”,“深夜发媸”。在国企朝九晚五的沙小皮,创立了“视觉志”,在公司做设计的林少,创立了“十点读书”,记者王晓磊,创立了“六神磊磊读金庸”...

 

对新生事物保持敬畏和好奇,愿意下水去尝试的这一大波人,到今天,他们有的已经坐拥千万粉丝,无疑是妥妥的人生大赢家。而那些认为公号成不了气候的人,如今又在哪里?

 

马云说过一句话,任何一次商机的到来,都必将经历四个阶段:“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

 

没有见识,只顾着低头赶路的人,会完完整整地经历这四个阶段。

 

而那些见识的人,因为时刻抬头看路了,所以他们在新物种刚刚诞生起,尽管也看不懂,却不会看不起,看不上。他们知道了解新物种的最好办法,是挽起裤腿直接涉水。然后在和新物种的不断互动中,成为获益者。

 

赫拉利在《今日简史》里说:

 

就算某位40岁的沃尔玛收银员,靠着惊人的努力让自己改头换面,成了无人机驾驶员,也很有可能在10年后,因为无人机也自动化了,而必须再次改头换面一次。

 

时代会变化得越来越快,新物种也会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抬起头,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就努力去看见。看见了,还看不懂的时候,也永远不要嘲笑和轻视。当然,更牛的做法时,下水接触新物种。

 

任何新物种,都有可能就是未来的主流。你的见识,将决定你能不能让自己也成为主流。

 

承认无知,把自己变成信息的路由器

 

我们聊要结交优秀的朋友,要多和优秀朋友交流请教,把他们的见识转化为自己的见识,还要抬头好好看路,对新物种保持敬畏。

 

而这些前提,都需要我们拥有一种底层心态:能够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如果你不承认自己的无知,认为自己全能全知,那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即使有了优秀的朋友圈,你也对他们的洞见充耳不闻,看到新事物,一定会嗤之以鼻。

 

所以我说,承认自己无知,是一切的前提。

 

我们所有的见识,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搭建而来。而且,除却个体,整个人类的文明,也是建立在无知之上。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里说:“人类文明得以缔造的整个通道,不是因为我们有知识,而是因为我们无知。”

 

为什么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的无知?

 

这是因为我们太多人,都有“知识的幻觉”,自以为知道很多,实际上却根本经不起推敲。这种幻觉,在非常小的事情上,也能看到。

 

利物浦大学心理学家丽贝卡,向本科生展示了一副车架部分组件缺失,没有链条和踏板的自行车示意图,然后让他们补全缺失的部分。一半的学生,都没有办法补全图片。明明是熟悉的事物,却也远远低于自己想象中的了解程度。

 

《知识的错觉》这本书里有句话:“我们高估对事物运行规则的理解能力,即使一窍不通也笃信自己无所不能。”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无知?

 

认知科学家做过一个拉链测试,第一次让大家给自己对拉链的了解程度打分,分数都非常高,没有人觉得自己对拉链不了解。天天看得到,怎么会不了解?

 

接下来,测试题继续,让大家描述拉链的工作原理,使用拉链的所有步骤。到了这步,很多人蒙圈了,说不出所以然。

 

最后一步,重新评估自己对拉链的了解。这个时候,大家才意识到自己对拉链的无知,打的分数大幅降低。

 

所以,当你笃定自己无所不知时,请让自己试试,真正去详细解释这件事情,你能解释得清楚吗?解释不清,那就好好听听别人怎么说,看看书上怎么讲。

 

心理学上有个“达克效应”,指能力差,认知水平低的人,很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完全无法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从这个维度上来讲,能够意识到自己无知,本身就需要一定的能力。也可以说,真正有见识的牛人,都有能力看到并承认自己的无知。

 

承认自己无知,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路由器”,把所见所闻,联结到自己的大脑中。否则,看再多的书,听再多的牛人见解,见再多令人震惊的新生事物,也仍然无动于衷,会始终蜷缩在一个封闭性的小世界里,最终成为时代的边缘人。

 

当你能够坦然承认自己无知的那一天起,你已经是一个有见识的人了,世界会为你开出一条路。

 

吴军在《见识》里说过一句话:“很多时候,成败与否取决于见识的高低,而不是简单的努力。”

 

事实上,我认为,让自己拥有见识,并在和环境的互动中,让自己越来越有见识,这本身就是一种努力。而且,是一种更高级别的努力。

 

马太福音里,耶稣对门徒说: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拥有过人的见识,就是进入这扇窄门的入场券。

 

这条路上,初期路似乎没那么宽广,人可能也不会很多。

 

这也正是窄门的意义。你愿意去吗?

 

作者简介:柳一一,富书签约作者,重度阅读者,年阅读200本+,愿我们一起破万卷,行万里,能经常听得见耳边“嗖嗖嗖”的声音,那是成长时的风声,简书、微博@柳一一步妈。本文首发富书(ID:kolfrc),百万新中产生活认知学院

流程思维是流程设计和持续改进的基本思维模式。流程本身应以客户价值实现为目标。菲利普.科比曾在《流程思维》一书中表达了在精益生产系统下,失去流程目标的单点改进对运营系统绩效提升没有意义的观点。流程作为基础性因素,对于运营系统(包括生产运营和业务运营)和其上层的商业模式架构都意义重大。可惜的是,我们很多工程技术人员和职能经理并没有的得到良好的流程思维训练,缺乏流程意识。维护本部门或团队作业的简洁性成了第一要务,这个暗示变成阻碍流程间(跨部门)协作的障碍。流程思维正逐渐淡化,这不是个好消息!

 

1.持续改进的目标在哪里?

 

即便再小的作业点也有自己的流程。而流程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客户价值,不管这个客户是内部还是外部的。对于整体流程目标没有贡献的改进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例如不针对生产流程中的瓶颈工序进行有效改进,即使取得一定收益的改善也只是徒劳。而无效改进可能会成为精益背景下的第八大浪费。

 

阶段性(非持续性的)的改善课题,更多是来自于高层或总部的命题。几乎没有人能够了解这些命题对于整体流程的促进作用如何。命题作文就这样在盲目的条件下展开,可笑的改善措施也堂而皇之的被实施下去。

 

流程效率改进是作用在满足客户目标前提下才变得有意义,我们要做的是让流程高效(低成本,高响应性)达成客户需求。而客户本身是不关心流程运行成本的,因此将成本作为流程改进或设计的第一目标的做法是不合适的。成本降低是设计高效流程的副产品,并不是目标结果。因此,将你的精力聚焦于流程需要投入的资源和工作总量上吧,这才是真正的流程驱动因素。

 

2.不要陷入滞后指标的泥潭

 

利用绩效指标管理是运营管理的流行做法。同样,不能反映流程目标的指标也是毫无意义的,根据指标引导下的行动也会受到牵连。

 

指标可以分为评估指标和过程指标。目前大部分运营体系下的绩效指标多为评估指标,也就是滞后指标。例如:单位时间人均产出,设备OEE,质量一次合格率等,这类指标可以用于评估流程的有效性,却不能监控流程运行的健康状况和引导流程的走向。滞后指标就像预报昨天的天气情况,它只能告诉你历史而不能指示未来。把滞后指标奉为“圣旨”的体系,只会让各职能部门想方设法让指标“美颜”起来,而忽略流程的运行细节。即使得到不良绩效的真实结果,也还是需要进一步对流程进行分析和诊断才能发现问题所在,因为它不能反映流程的实际状况。

 

相对于评估指标,另一类指标是过程指标,它能对流程起到导航和预测作用。例如相对单位人均产出的评估指标,人员技能熟练度,协调问题解决能力则为其过程指标;设备OEE对应的过程指标可以是设备主要机构的运行参数波动,主工作面的磨损状况等。这些指标均是由客户目标分解而来,健康的流程系统应该由评估指标和过程指标综合引导才是完整的!

 

需要指明的是,客户的目标可能随时在变化,指标也不能一成不变。僵化的关注不变的滞后指标只能让流程逐渐偏离其所要达成的目标。

 

3.流程思维也有未来

 

工业4.0是工业的未来,仅仅智能装备或软件控制系统并不能代表工业4.0的全部。这种全新的工业模式是模块化产品、人(学习型组织)、运营系统(流程)和技术(智能化设备和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

 

模块化产品,高效组织和高级技术手段都像是未来工业化领域的一颗颗宝石,而流程就像穿起这些宝石的线绳。它虽隐身于其中,却起到关键的串联和载体作用。

 

在全新的工业制造模式下,传统的流程模式也要随之改变。但是满足客户需求的目标是流程思维的永恒命题。工业4.0强调以低成本模式满足个性化产品需求,流程对客户目标的自适应性就是智能流程的演化方向。面对不同客户的多样需求(同样包含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流程在遵守高效运行的逻辑下,自行进行智能化调整,协调装备的运转也许就是流程的未来!

 

组织,技术和运营系统三者在制造环节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并不断迭代循环,自我更新。也就是说流程的自我调整需要依靠组织能力,技术手段和流程机制得以实现。在变化逐渐加快的环境下,标准化的流程将不再存在,标准化的只有形成流程的机制和前提条件。

 

作者往期文章:
精益先生,你在中国还好吗?
策略化的TPM
关于瓶颈工序、制约因素和关键工序的探讨  
 

流程思维是流程设计和持续改进的基本思维模式。流程本身应以客户价值实现为目标。菲利普.科比曾在《流程思维》一书中表达了在精益生产系统下,失去流程目标的单点改进对运营系统绩效提升没有意义的观点。流程作为基础性因素,对于运营系统(包括生产运营和业务运营)和其上层的商业模式架构都意义重大。可惜的是,我们很多工程技术人员和职能经理并没有的得到良好的流程思维训练,缺乏流程意识。维护本部门或团队作业的简洁性成了第一要务,这个暗示变成阻碍流程间(跨部门)协作的障碍。流程思维正逐渐淡化,这不是个好消息!

 

1.持续改进的目标在哪里?

 

即便再小的作业点也有自己的流程。而流程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客户价值,不管这个客户是内部还是外部的。对于整体流程目标没有贡献的改进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例如不针对生产流程中的瓶颈工序进行有效改进,即使取得一定收益的改善也只是徒劳。而无效改进可能会成为精益背景下的第八大浪费。

 

阶段性(非持续性的)的改善课题,更多是来自于高层或总部的命题。几乎没有人能够了解这些命题对于整体流程的促进作用如何。命题作文就这样在盲目的条件下展开,可笑的改善措施也堂而皇之的被实施下去。

 

流程效率改进是作用在满足客户目标前提下才变得有意义,我们要做的是让流程高效(低成本,高响应性)达成客户需求。而客户本身是不关心流程运行成本的,因此将成本作为流程改进或设计的第一目标的做法是不合适的。成本降低是设计高效流程的副产品,并不是目标结果。因此,将你的精力聚焦于流程需要投入的资源和工作总量上吧,这才是真正的流程驱动因素。

 

2.不要陷入滞后指标的泥潭

 

利用绩效指标管理是运营管理的流行做法。同样,不能反映流程目标的指标也是毫无意义的,根据指标引导下的行动也会受到牵连。

 

指标可以分为评估指标和过程指标。目前大部分运营体系下的绩效指标多为评估指标,也就是滞后指标。例如:单位时间人均产出,设备OEE,质量一次合格率等,这类指标可以用于评估流程的有效性,却不能监控流程运行的健康状况和引导流程的走向。滞后指标就像预报昨天的天气情况,它只能告诉你历史而不能指示未来。把滞后指标奉为“圣旨”的体系,只会让各职能部门想方设法让指标“美颜”起来,而忽略流程的运行细节。即使得到不良绩效的真实结果,也还是需要进一步对流程进行分析和诊断才能发现问题所在,因为它不能反映流程的实际状况。

 

相对于评估指标,另一类指标是过程指标,它能对流程起到导航和预测作用。例如相对单位人均产出的评估指标,人员技能熟练度,协调问题解决能力则为其过程指标;设备OEE对应的过程指标可以是设备主要机构的运行参数波动,主工作面的磨损状况等。这些指标均是由客户目标分解而来,健康的流程系统应该由评估指标和过程指标综合引导才是完整的!

 

需要指明的是,客户的目标可能随时在变化,指标也不能一成不变。僵化的关注不变的滞后指标只能让流程逐渐偏离其所要达成的目标。

 

3.流程思维也有未来

 

工业4.0是工业的未来,仅仅智能装备或软件控制系统并不能代表工业4.0的全部。这种全新的工业模式是模块化产品、人(学习型组织)、运营系统(流程)和技术(智能化设备和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

 

模块化产品,高效组织和高级技术手段都像是未来工业化领域的一颗颗宝石,而流程就像穿起这些宝石的线绳。它虽隐身于其中,却起到关键的串联和载体作用。

 

在全新的工业制造模式下,传统的流程模式也要随之改变。但是满足客户需求的目标是流程思维的永恒命题。工业4.0强调以低成本模式满足个性化产品需求,流程对客户目标的自适应性就是智能流程的演化方向。面对不同客户的多样需求(同样包含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流程在遵守高效运行的逻辑下,自行进行智能化调整,协调装备的运转也许就是流程的未来!

 

组织,技术和运营系统三者在制造环节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并不断迭代循环,自我更新。也就是说流程的自我调整需要依靠组织能力,技术手段和流程机制得以实现。在变化逐渐加快的环境下,标准化的流程将不再存在,标准化的只有形成流程的机制和前提条件。

 

作者往期文章:
精益先生,你在中国还好吗?
策略化的TPM
关于瓶颈工序、制约因素和关键工序的探讨  
 

流程思维是流程设计和持续改进的基本思维模式。流程本身应以客户价值实现为目标。菲利普.科比曾在《流程思维》一书中表达了在精益生产系统下,失去流程目标的单点改进对运营系统绩效提升没有意义的观点。流程作为基础性因素,对于运营系统(包括生产运营和业务运营)和其上层的商业模式架构都意义重大。可惜的是,我们很多工程技术人员和职能经理并没有的得到良好的流程思维训练,缺乏流程意识。维护本部门或团队作业的简洁性成了第一要务,这个暗示变成阻碍流程间(跨部门)协作的障碍。流程思维正逐渐淡化,这不是个好消息!

 

1.持续改进的目标在哪里?

 

即便再小的作业点也有自己的流程。而流程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客户价值,不管这个客户是内部还是外部的。对于整体流程目标没有贡献的改进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例如不针对生产流程中的瓶颈工序进行有效改进,即使取得一定收益的改善也只是徒劳。而无效改进可能会成为精益背景下的第八大浪费。

 

阶段性(非持续性的)的改善课题,更多是来自于高层或总部的命题。几乎没有人能够了解这些命题对于整体流程的促进作用如何。命题作文就这样在盲目的条件下展开,可笑的改善措施也堂而皇之的被实施下去。

 

流程效率改进是作用在满足客户目标前提下才变得有意义,我们要做的是让流程高效(低成本,高响应性)达成客户需求。而客户本身是不关心流程运行成本的,因此将成本作为流程改进或设计的第一目标的做法是不合适的。成本降低是设计高效流程的副产品,并不是目标结果。因此,将你的精力聚焦于流程需要投入的资源和工作总量上吧,这才是真正的流程驱动因素。

 

2.不要陷入滞后指标的泥潭

 

利用绩效指标管理是运营管理的流行做法。同样,不能反映流程目标的指标也是毫无意义的,根据指标引导下的行动也会受到牵连。

 

指标可以分为评估指标和过程指标。目前大部分运营体系下的绩效指标多为评估指标,也就是滞后指标。例如:单位时间人均产出,设备OEE,质量一次合格率等,这类指标可以用于评估流程的有效性,却不能监控流程运行的健康状况和引导流程的走向。滞后指标就像预报昨天的天气情况,它只能告诉你历史而不能指示未来。把滞后指标奉为“圣旨”的体系,只会让各职能部门想方设法让指标“美颜”起来,而忽略流程的运行细节。即使得到不良绩效的真实结果,也还是需要进一步对流程进行分析和诊断才能发现问题所在,因为它不能反映流程的实际状况。

 

相对于评估指标,另一类指标是过程指标,它能对流程起到导航和预测作用。例如相对单位人均产出的评估指标,人员技能熟练度,协调问题解决能力则为其过程指标;设备OEE对应的过程指标可以是设备主要机构的运行参数波动,主工作面的磨损状况等。这些指标均是由客户目标分解而来,健康的流程系统应该由评估指标和过程指标综合引导才是完整的!

 

需要指明的是,客户的目标可能随时在变化,指标也不能一成不变。僵化的关注不变的滞后指标只能让流程逐渐偏离其所要达成的目标。

 

3.流程思维也有未来

 

工业4.0是工业的未来,仅仅智能装备或软件控制系统并不能代表工业4.0的全部。这种全新的工业模式是模块化产品、人(学习型组织)、运营系统(流程)和技术(智能化设备和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

 

模块化产品,高效组织和高级技术手段都像是未来工业化领域的一颗颗宝石,而流程就像穿起这些宝石的线绳。它虽隐身于其中,却起到关键的串联和载体作用。

 

在全新的工业制造模式下,传统的流程模式也要随之改变。但是满足客户需求的目标是流程思维的永恒命题。工业4.0强调以低成本模式满足个性化产品需求,流程对客户目标的自适应性就是智能流程的演化方向。面对不同客户的多样需求(同样包含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流程在遵守高效运行的逻辑下,自行进行智能化调整,协调装备的运转也许就是流程的未来!

 

组织,技术和运营系统三者在制造环节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并不断迭代循环,自我更新。也就是说流程的自我调整需要依靠组织能力,技术手段和流程机制得以实现。在变化逐渐加快的环境下,标准化的流程将不再存在,标准化的只有形成流程的机制和前提条件。

 

作者往期文章:
精益先生,你在中国还好吗?
策略化的TPM
关于瓶颈工序、制约因素和关键工序的探讨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精益管理咨询项目

华昊企管专业提供TPM管理、5S/6S管理、班组管理等服务,专业实用、为您着想!
更多精益管理咨询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