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中国重汽集团采访,在济南卡车股份有限公司、济南桥箱有限公司、济南商用车有限公司等下属企业走了一圈,各企业生产现场的“两少”让记者颇感意外。一是工人少,二是待加工部件堆放少。生产现场井然有序,与中国重汽集团实施精益管理密不可分。
2008年,中国重汽已是产销量位列重卡行业前列的强者,为了更上一层楼,他们开始推行精益管理模式。结果,不仅产品质量更有保障,生产效率也大幅提高。今年,中国重汽生产的卡车销量有望接近20万辆,竞争力进一步加强。
推行精益管理后,中国重汽济南桥箱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井然有序。
■ 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
在粗放的管理模式下,企业实施某项改进措施,常常遇到推进不顺利的情况,管理者着急,员工却不知问题出在何处。由于没有量化的数据支持,不少改进措施只能凭部门管理者的经验实施。
推进精益管理后,对每个工作岗位重新进行梳理。比如,基层班组除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外,还要完成安全排查、消除安全隐患、改进不合理作业习惯等任务,并详细记录生产设备维护保养、更换废品备件的情况,交给管理部门。类似集线器这样的“小东西”,需要何时更换、间隔多长时间维修等问题都有记录,这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有重要意义。
中国重汽不少下属公司专门成立了精益生产推广办公室,全力推进精益管理。“治病不如防病。精益管理可在企业内部解决一些生产隐患。我们要让精益管理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要像起床穿衣穿鞋那么自然。”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商用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房胜利表示。
■ 管理就是生产力
中国重汽近年来发展很快,产品供不应求,但生产效率有待提高。过去,中国重汽一些生产车间的设备布置,会考虑参观者的视觉感受,机器设备摆放间隔较大,整体整齐,却忽视了设备之间的衔接,导致生产过程不顺畅。物流公司为了省事儿,一天送一次料,物料堆满车间,不仅容易丢失,而且需要物料的时候还要花时间找,耽误的时间积少成多,影响了生产效率。为此,济南卡车公司于2005年在整车装配线推行UEP管理,缩小生产单元,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实施精益管理后,进一步推广到所有生产单位。
2008年以来,中国重汽对部分生产线进行了重新布置,要求物流公司按生产节拍送料,精确到每一颗螺母都有记录,这就杜绝了物料丢失现象,加快了生产节奏。济南桥箱公司单条生产线作业面积节省了70平方米,由以前一人操作一台设备变为现在一人操作2~3台设备,生产人员由过去的13人,减少到现在的7人,日产量由320件增加到360件。杭发公司的工位点从46个下降到36个,生产线员工从每班93人减至67人,减少26人。济南商用车公司的生产节拍由过去的6.5分钟调整到5分钟。
精益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济南桥箱公司董事长邹忠厚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2009年,公司在党家庄原址时,全年实现利润5.8亿元,不需负担任何厂房租赁费用。今年1月搬迁到高新开发区孙村镇后,班车和安保费用增加2500万元,还要按平方米支付房租。“一年多支出近一亿元,管理团队压力很大。严格推进精益管理后,今年预计实现利润将明显超过去年。”邹忠厚说。
■ 全员管理实现双赢
中国重汽的精益管理有一个特色,就是“全体总动员”。在中国重汽看来,精益化管理的核心是“持续改善,改善为王”,因此,要求员工积极参与精益化管理,鼓励员工发现身边的小事,并将员工提议改善的效果与员工收入挂钩,与员工的职业发展挂钩。
中国重汽在济南桥箱公司等下属企业推行“改善提案制度”,让员工立足本岗位,围绕生产、物流、工装、工艺等环节积极参与改善。“员工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出改进方法,自己组建改进小组,企业协调完成改进项目。不仅员工的工作环境得到改善,还能获得精神和物质奖励,员工积极性很高。”邹忠厚说。
韩炳峰原来是济南桥箱公司的一名普通工人,他在生产中发现,两条桥壳生产线不同步,导致生产节奏不一致。根据他的建议,生产线上加了一道声控开关,实现了两条线同步生产。安装一个不到20元的小开关,就能让企业每年多生产桥壳7000个。员工参与精益管理,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工作环境,还让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目前,韩炳峰已成为班组的副组长。据了解,截至今年7月底,仅济南桥箱公司提出并完成的改善提案就达1980个。
今年8月,中国重汽集团大范围推行精益管理,计划到2015年,所有下属企业和部门都要达到精益管理的标准,在此过程中培育精益管理文化,把中国重汽建设成为管理先进的精益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