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弛有度”是千古流传下来的依据告诫我们的学习、生产、工作之道,只有这样才能够及有效有轻松的学习、生活、工作。
在很多企业中,时而出现精益经理跳槽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精益经理这样的人才现在设备的需求量很大,而其数量却不多,从而导致大量的诱惑伴随;另一个方面就是精益经理对公司的现状感到失望,如公司在推行精益生产方面的力度不够或者高层领导不够重视,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更能支持其的公司。
第一方面是由市场决定的,我们不去论她。第二方面的因素值得探讨探讨。
我们总是听到精益经理的抱怨声音,但很少听到某个精益经理说公司推行精益生产很顺利,平台很好,是理想的推行平台。
觉得这家公司不重视,总是想找一家更重视的。跳完之后还是觉得新公司也不够重视,除了工资高了之外,其他照旧,甚至更糟。
因此,精益经理又有新的声音发出:还是做顾问好,公司花那么多钱请顾问公司不可能不重视吧。
事实是否如此呢?
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话虽不好听,但不是完全没有度理。尽管领导都提倡大家不要本位主义,但谁又能没有半点本位主义思想呢?
当我们专职负责精益生产推行时,我们常常按照精益本身的思维来考虑事情,比如标准化,比如少人化,比如生产部门多出了几个人,完全可以把人调到质量部。但我们自己做生产主管的时候,我们会不会不给自己留一点空间呢?会不会更愿意多几个人呢(即使我们很懂精益生产),也许不会认为越多越好,但多一点点总是好的。
所以适当理解别人的立场,理解他的屁股和他的脑袋,不仅仅是关注自己的脑袋和自己的屁股,或许精益经理抱怨就会少一些,心情会更好一些,推行反而可能会更顺一些。
即使花了昂贵的顾问费,也不代表完全认同精益的所有内容和精益的速度。
因为有些人根本就没有想到,改善过程中会有这么多问题,会有这么多阻力,面对各种不同的声音,领导也需要适当平衡各方的利益。
或者有些老板觉得花了钱,请来了顾问就完事大吉了,和自己没有太大关系,没想到自己还得投入那么大的经历。
因此又有人想:如果老板是精益专家就好了,推行就会顺风顺水。
有几个老板是精益专家,都花时间去研究精益了,怎么当好老板就不懂了,做老板的机会自然少之又少。有个别咨询公司老板是顾问的,尤其是那种有优秀的顾问的,公司运作就不见得怎么样。
即使老板是精益专家,当老板后,想法也会改变。
因为当老板后视野更开阔了,考虑的事情更多了,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仅是由精益水平决定的。
就像清朝的历史剧看多了之后慢慢懂了一些道理:众所周知的贪官,正义人士义愤填膺喊人人得而诛之,但万岁爷就是没有出手,不是皇上不知道,而是皇上在权衡利弊。也许有人说那是皇上昏庸,其实现代政治也何尝不是如此。不是还有一句话说“水至清则无鱼”吗!
何况不支持精益、不按理想推行精益远没有贪污犯法那么严重,希望老板和精益经理一样的想法是不是一种苛求呢?
推行不顺利要么是指力度不够,要么是速度太慢,要么是不能持续大力度,要么一段时间松懈了...
平常心对待:很正常。
对于很多人来说,参与精益改善花了更多精力和时间,本来工作就很忙、很累,怎么能一直高速运转呢?休息休息、放松放松不应该吗!
有些人觉得改善空间不要一次释放也是正常的想法,本身工作压力就很大,如果一次用完了,后续老板还得提要求,要持续改善,压力不就更大了吗?所以适当的有所保留也是应该被理解的。
员工也是一样的,压力一下压下去可能不好承受,所以要求可以慢慢加,适当的速度,这是主管要考虑的,国家不也考虑维稳吗?但精益经理不一定能考虑到。
所以一直做专职精益经理可能不利于理解不同岗位,尝试不同岗位也许是精益经理更好发展的一种途径。
所以培养精益经理也需要轮换不同的岗位,突然得出结论:刚开始就做精益工程师,然后做精益经理,再做精益顾问,或者是直接从精益工程师到精益顾问肯定不会是好的精益经理或精益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