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中,成本管理是重要一项,企业的效益高低也与成本有关,但是很多企业的成本管理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足,并且还有一些误区,以下是关于成本管理误区的盘点:
误区一:成本控制仅仅依靠财务管理
大多数制造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依靠财务人员去控制成本。其实,成本是在过程中发生的,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设计、开发、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等过程的运作都会发生成本。由于财务人员管理所涉及的面小,只能对其中一部分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不能深入到所有环节中,导致出现管理盲区。比如,设计环节的成本是由设计人员控制的,采购环节的成本是由采购人员控制的,生产环节的成本是由生产人员控制的等等,这些过程都是财务人员无法控制的。财务人员核算的数据往往是和作业联系不起来的,所以单纯地依靠财务人员去管理成本是有局限性的,是管不住的,成本是降不下来的,管理的结果只能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所以系统性的问题还要系统地去解决,只有企业各个环节的各类人员都具有成本管理控制的职责和意识,才能最终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
误区二:成本控制仅局限于生产成本
在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是企业的基本任务,决策、供应、销售由国家统筹管理,企业只能进行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所以传统的成本管理只注重对生产过程中各种耗费进行控制,而忽略了对生产前的研究开发成本、供应成本和生产后营销成本的控制。受此影响,虽然现在的经济体制较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提起“成本”,多数管理者还是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生产,并将成本管理仅仅局限于生产活动中的成本。其实,据有关方面统计,80%的产品成本在设计阶段就被确定了。在制造企业经营过程中,产品设计是首道工序,要从设计环节开始抓起降低成本,比如要对产品要进行标准化规范设计,降低产品主要材料的使用;对铸钢件、铸铁件等要将其毛坯余量设计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尽量减少材料浪费等等。控制好设计环节的产品成本,就会为后续环节的产品成本控制奠定基础。
误区三:成本控制不重视“隐没成本”
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很容易抓住看得见的成本,对那些不容易被看见的成本则很少考虑。而这些“隐没成本”在企业中往往是大量存在的。因此,企业经营者对于企业管理中的“隐没成本”,必须高度重视和关注,并且要采取措施将那些可能产生“隐没成本”的环节,进行全面的整治,去除一些不必要的干扰。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其职责除了要不断扩大业务之外,关键就在于加强内部成本控制,尤其是那些隐藏在背后不容易被我们发现的成本。因为它们存在于企业的每一个角落,以致于让管理者们不仅不注意它,并且还认为它们是“合理”的,默认他们的存在。隐藏于企业中的“隐没成本”是非常可怕的,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日积月累绝对也是致命的。因此,谁忽略企业运营中的成本控制,尤其是对于“隐没成本”的控制,那么他就永远都无法经营出卓越的企业!
误区四:成本控制缺乏战略眼光
很多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只算眼前账,缺乏战略眼光,把目前的投入和收益与未来的投入和收益分隔开来。著名的战略大师波特在他的著作中就提到了战略分析方法最重要的一点是,做企业首先应该分析企业的产品所处的市场生命周期和市场份额,然后确定其应采取的战略,而不能一味地降低成本。不能以降低企业成本为最终目标,而是要在充分考虑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完成我们的成本管理,如差异化战略从短期来看开支较大,但实际上这些新型差异化产品能够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得到更高的成本效益,所以为未来增效而正视树立成本效益思想,有利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
误区五:成本控制部门之间各自为战
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各单位、部门之间相互封闭,都只从自己的单位、部门算小账,不从企业运行的整体角度算大账。比如,在制造企业内部,A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情况上报月度材料需求计划,材料采购进入A单位之后,由于生产计划发生调整,将此批产品生产计划调至B单位,而A单位为了方便自身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使用,没有将此批材料转给B单位使用,致使此批材料在A单位形成库存;同时,B单位因生产调整的产品需要上述库存材料,只能重新上报材料计划,重新采购材料。在实际生产过程中,A单位留存的此批材料很可能长期不用,或使用效率不高。这就大大占用了成本费用。因此,要想控制好成本,企业内部各个单位必须从企业整体角度去考虑,不能关起门来算自己的小账。这是企业成本管理的最大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