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管理演进在从1900年启蒙,由最原始的品质是依靠检验出来,製造人员以自际经验技术生产,对品质是否符合客户要求缺乏专业与经验,品质就得依靠品质检验,人员才有专业及设备仪器检验判定良品可以出货不良的必须经重工;历经多年后迈入品质是製造出来的,产品在生产过程必须依据规範来操作,才能确保生产的产品符合规格要求;接着进入品质是设计出来的,从产品开始设计就考虑到生产限制,并顾及所有生产过程都经过工程人员设计方法、夹治具、…等规範;再进入品质是管理出来的,纵然有生产标準作业及品质检验规範,如果没有完备的管理机制,也无法及时发掘异常分析要因及时改善矫正,建立品质管理制度落实执行成关键;透过日常工作PDCA计画、执行、检核及改善行动管理循环,逐步改善品质异常并透过管理手法,培育品管人才、生产人员相关人员,让大家都具备品质观念与意识,把品管机制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大家工作习惯都符合品质要求的,品质当然就能符合规格要求;除了生产及品管单位外,企业全体员工都具备公司揭橥的品质政策,针对品质异常都乐于参与持续改善,塑造主动积极全员参与改善品质的优质文化;以往品质管理均会透过人工记录产品抽样或全数检验,再透过人工记录数据再由人工到电脑,才能够做到管理分析进而找出问题要因,不但耗费时间、人工作纪录及输入电脑,且常因人工记录疏忽或输入电脑时错置,可能误判品质状况及趋势导致品质失败成本高;为解决品质管理花费大量人力,依产品生产特性设计传感器及物联网IoT,可以即时精準的收集製程品检数据,及时进行统计分析让品质异常快速传递到负责人员,异常发生时间与要因无所遁形。
製程品管就是希望在製造过程发生任何异常,能够在最短时间发掘必进行矫正,避免过程不良延伸到最后成品无法达到要求规格,尤其是连续性生产以常没有及时发掘异常就隐藏在整批成品里,本案例是以电子零件生产,因劳动人力不足及标準化程度高,生产製程作业都以机器设备加工,但当初机器设备购买时以只以加工功能为主,有关加工品质管控必须依赖人员经验调控,除了老师傅历经多年培育外,搭配品管人员以MIL-STD-105E允收品质水準(Acceptable Quality Level,简称AQL)为基础正常检验Π单次抽样计画,进行随机抽样检测该批产品之规格,作为该批允收与否判定,发现被判退时再以全检方式筛选良品;品管人员检测产品规格时以人工计录方式记载检测值,再将检测纪录输入电脑进行统计製程管制图SPC,往往产品已经生产完整批才发现品质已经偏差,只能在品质会议进行检讨提出改进对策,但损失已经造成下次生产时可能又在其他同仁或设备上重複发生;随着IoT计数环境成熟,规划採用品质关键要素监控模式,先从生产后的品质检测设备购置数位化(如游标卡尺、红外线量测仪、数位磅秤、…),如果原有设备价格高不宜更换时,可以评估品质检测特性选择适当辅助量测或传感器,让检测的数值透过IoT直接传输到系统链结到SPC模组进行动态统计分析,当产品特性超过管制界限时,不是只有动态看板可以显示,也可透过APP立即通知生产管控人员,即时针对偏差进行调整,如果在某个期限内仍无法克服时,将依时间设定规划逐步以简讯或手机通知各阶层主管协助解决,让品质管理降低人力外更精确掌握製程品质,整体管理如下图。
本案原来以传统生产品质管理模式,因採取批量抽样人工检验不良率约2.3%,导致材料损耗每年高达360万元,透过製程尺寸、电气及外观自动检测,并将数据以IoT方式及时传递到电脑,链结SPC让生产品质状况及时掌握,遇到异常时立即通知相关人员进行调整机器,不良品也在量测时发掘立即排除杜绝混入出货降低客诉,历经半年运作及问题要因明却持续改善,不良率降低至0.5%减少不良损耗约280万元;整体检测设备及IoT、工业电脑(SPC为原来系统软体)投资约在300万元,技服业者已经将许多模组物件化,不需要再投入太多开发费用;整体改善不计算不良改善后增加销售产值,以及节省製程品管人力成本,只以内部品质失败成本计算,数位检测及IoT相关设备投资回收仅13个月,透过模组化SCADA以功能事的图像只要直接设定不需要转写程式,即可达到战情仪表板管理以及远端监控,对一般中小型企业导入比较容易接受。
总结:製程品管在製造业是非常重要,以往依靠人力运用各种管理手法,仍受到品管人员执行不彻底如量测错误、记录错误、抽样不随机、…等,空有制度却无法有效管制产品品质,随着自动检测设备加上IoT环境成熟,标準化的品检工作逐步以设备取代人力操作,品管人员真正发挥管理的工作,就是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品质异常要因寻求改善对策,再把品质关键的要素或参数,透过各种的传感器及IoT监控,让品质异常源流有癥候就能够及时採取行动,达到品质异常预防重于矫正,才能真正让品质管理迈向零缺点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