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益生产中自动化设备具有专用性强。设备分通用和专用。例如铣床、冲床、电镀线、SMT高速贴片机、组装线,它的适用范围非常广,只要系列不是差异太大(比如说尺寸),可以承接很多产品加工。相反非通用的就不一样了,专用铣床、专用组装线等现象是很普遍的,它的特点:
A.便宜。价格包括改装费用低。
B.高效。对于一个或少数几个专门机种,功效比贵得多的通用设备还要好。
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专用性太强,如果机种量大还可以,如果小量多批生产,这些设备无法转批,再改造费用就高得不得了了(一次改造或原制便宜,二次改造贵)。贵的还可以改造,而便宜的流水线和专用治具在机种死后基本就报废了,而老板不甘心这么多设备死掉了的现实和贱卖的心理预期,所以最终这些设备就塞满了工厂的犄角。
②使用中的时间限制。非通用的自动化设备还有个特点就是机种的时间限制。现在社会进人POP消费时代,产品风行特快,所以产品的特点是慢速开发、突然上市、快速大量交货、很快死掉。对于这点大家看看手机的流行周期就知道了。所以有一个问题来了,机种寿命短,那设备的投资回收期也要短才行。比如会计一算这个设备10个月就可以回收投资,后面都是赚的。但不知道这个产品5个月后将EOL。如果要改造成可以适应其他机种的设备将会产生50%原成本的改造费用,合算吗?举个极端的例子,谁家搬家会把原来厂房里的通风设备管道、隔离板材带走改装着用呢?
③自动化设备的延伸成本。自动化设备的投资决不仅限于买了设备,安装了运转了就完了,剩下的仅仅交点水电费就可以了。它产生的延伸成本很惊人。
比如:
作业自动化了,那监控不一定自动化,要不要人看着设备?
作业自动化了,但不一定能保证正常运转,要不要人看着设备?
自动化了,但机器不比人,要不要专人维修设备?
自动化了,但机器不比人,生产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作业变更,特殊作业,SWR,那还是要人手工加工,但人被裁员了,哪儿找人?
是机器就会坏,正常时万事皆好,设备坏时交不了货怎么算?
自动化了,如果产品不能完全合格,就需要返工(这非常常见),返工的人力及成本怎么算?
有一个实例,一个制程是将产品的许多按键按顺序排列好进行下一步加工,开始的作业是1个作业员25秒的周期时间,后来自动化了花50多万元装了个6个自由度的机械手及周边设备,周期时间缩短到20秒,但因为部分按键面是弧面,机械手的吸盘经常吸不住吸不稳,所以还要安排1个作业员将吸不住的按键组合再人工填满排列,这个作业员负荷率很低,大部分时间闲着,但也不好安排其他事。更要命的是这个工站不是瓶颈工站,瓶颈工站周期是30秒。这个改造的最终结果就是花了50万元,效率提升了15%,而实际上这个工站的效率没有必要提升,即便有提升需求加1个作业员也足够了,一套设备可以养这个作业员20年。而这个机种的寿命是5个月。
所以自动化时一定要考虑通用性、机种寿命、投资回收期、延伸费用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