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的成功绝对不仅仅是管理层的功劳,它的效益离不开全体员工,而且大部分效益是由员工来决定的而非领导者。
纵观全球精益企业,但凡成功转型的都有一个重要标志:精益已经不再是推行几个快速改善的项目;也不仅仅是停留在某个事业分部或生产线的样板工程;更超越了把精益当成某阶段需要导入的重要管理手段;精益思想已经不再是管理层的理念,而是深深地根植于全体员工的日常思维及行为中的企业基因了。
也就是说,当精益思想已经从表浅的意识层面进入企业的潜意识层面时,企业各层级包括高管到一线员工,每天想的做的都是精益的事情,却不再刻意地觉得是在追求精益时,恭喜你,企业已经成功转型了。
之所以全员参与是精益企业的重要标志,是因为,只有企业的每一个细胞都精益了,企业才能算真正地具备了精益的能力。试想,即使管理者都明白精益是什么,如果员工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日常的活动中精益能真正的实施吗?创造价值,减少浪费的活动能做到什么程度呢?恐怕更多地只是出现在会议上、报告上、宣传上吧?观察那些推行精益不怎么成功的饲料企业,都是让精益止步于管理技术层面,没有令之成为全员参与的日常活动。
试想一下,如果饲料企业中:
每个员工都知道如何对公司的战略实施起到应有的贡献;
每个员工都了解什么是增值与非增值活动;
每个员工都能发表对改善工作流程的见解;
每个员工都视变化为机会而非威胁;
……
这样的话,这家饲料企业不但精益管理的推行会卓有成效,骄人的业绩也会水到渠成,有了精益的“实”,就自然会“实至名归”的了。
总而言之,只有全员参与了的精益,才是企业可以持续发展的精益之路,否则与其它一阵风式的运动又有何差别?
饲料企业如何实现全员精益?
推行精益管理的饲料企业没有不想做到全员精益的,但也仅是想一想,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没有完全实现的。实现全员精益,这里面的难度确实很大。
第一,全员参与的蓝图很容易描绘,但其背后需要建立的企业文化及价值观转变,是艰苦的。
第二,管理者均要转变观念,从内心里尊重地位远远低于自己的员工。这对官本位的中国人来说,太具挑战性了。
第三,管理者不单要花心思研究外部市场环境,政府政策变化,也要花心思在如何理解员工需求,并诚心诚意地满足它,这意味着企业要牺牲部分短期利益,这对老板来说是个挑战。
第四,实现全员参与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组织不断更新自我观念,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不断学习的过程,既需要技巧,更需要的是决心和毅力,其实质是要求饲料企业放弃追求短平快的管理模式,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饲料企业要实现全员精益,解决员工的参与度是关键的环节之一。
精益管理指出:员工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员工都被很好地调动了,企业就能最大化地为客户创造价值,并减少浪费。所以,在这样的企业里,员工被尊重,有高度的归属感;员工不但贡献自己的体力,也随时随地贡献自己的智慧;员工的责任心及积极主动承担的意识很强;员工自我管理意识高,管理者为员工服务的意识高。
富士康员工连环跳的事件,从某个极端的角度说明了,企业要用好员工,除了给付工资外,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当然,给员工高于行业或地区平均水平的收入待遇,是绝对必要的前提条件,但这并非高参与的充分条件。从人性的角度来看,物质欲望的达成,能够带来一定的满足;但人们的欲望是不会止步于此的,他们还有很多精神层面的需求。
换言之,对于企业来说,提高员工参与度,首先要从经济上让员工满足。但最关键的,还是要让员工在精神层面上感到满足,这才是企业员工管理及精益展开的真功夫,也是最具挑战和回报的。因为难做到,所以一旦做到的,竞争对手是难以模仿和超越的。
从国内外推行全员精益卓有成效企业的经验来看,员工愿意主动参与到精益中来的主要原因有:
●员工的基本物质需求能得到保障;
●公司或上司关注我个人的成长,提供机会让我学习掌握更多的能力;
●我有权限解决自己工作岗位的问题,上司也要求我主动发现问题,我不因为问题的暴露而受到责罚;
●如果我为公司消灭了大笔浪费,我会得到公开表扬和奖励;
●如果我参与了,做的不好,上司不会责备我,他会帮我分析怎么提高,这样虽然做错了事,但我能学到东西;
●如果我参与了,做的好,上司马上会发现,不用等我或同事去汇报,他也不会抢我的功劳,会及时马上给予肯定和奖励;
●如果我不知道怎么参与,上司会耐心地帮助我,指导我,启发我,甚至帮我出主意或把他的好想法贡献给我;
●企业能平等和尊重地对待每个员工;
●和同事之间关系和睦,大家能互相帮忙;
综上所述,饲料企业在精益管理中要提高员工参与度,企业首先必须转变管理者的观念,令他们把对管理技术的追求转换到对人的重视上;其次要逐步建立全员参与,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机制。
建立全员参与的机制主要的目的是创造条件,逐步提高员工参与度。以制度和体系保障精益文化在企业的各级组织中形成并保持。
作为传统行业,由于多种原因,饲料企业在人本管理上“缺课”较多,因此,饲料企业要实现全员精益,老板的态度尤其重要,换言之,老板的“高度”是企业能否实现全员精益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