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理念、明确策略,确保责任可追溯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战略性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夯实培养管理标准化和管理制度建设基础,建立人才培养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及应用体系,强化培养计划、执行、评价、反馈与改进流程,坚持全员与重点培训相结合、学用一致和按需培训相结合、统筹规划与分级实施相结合、目标与责任相结合、薪酬驱动和员工成长相结合,以精益化管理持续提升企业人才培养效益。
二、量化管理,确保目标可衡量
根据企业发展确定全面的培训管理指标体系,明确年度最佳目标值。管理指标体系包含同行业对比量化指标、专业管理量化指标及辅助量化指标,并持续更新。以培养项目化管理实现精益化,打造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结构合理、技能过硬、技术精湛、素质优良的岗位能手、业务骨干和管理创新人才队伍。
三、优化流程,确保进度可掌握
探索“纵向职能管理、横向项目管理”矩阵式人才培养组织模式,管理流程考虑尽可能简化、细化、标准化,从需求分析、统筹策划、项目实施、任务分解、过程记录、监督检查、总结及反馈等方面加强精细控制,通过流程的梳理及对各节点岗位作精确分析和表述,明晰“责、权、利”关系,使工作目标量化,不能量化的尽量细化。
四、优化资源,增强风险控制能力
一是健全组织,强化监督。成立企业职工教育委员会,健全企业、各单位、班组三级培训网络,明确职责,保证从计划、实施、监督、评估和考核全过程目标管理。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择优聘任、统一调配、动态调整”原则,建立复合型教师培养流程,完善教师管理机制,强化专职教师综合实践能力,选拔生产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教学实践提高兼职教师素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外聘高校、厂家、培训机构及科研院所专家,完善外聘专家库建设,弥补培训师资不足。三是挖掘资源,搭建培训支撑体系。依据各类人员职业能力规范,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利用具备现场培训条件的设备资源,延伸技能训练场地,健全培训设备及教学管理制度,促进科学运行;把典型经验、事故案例及新技术作为开发培训课程体系的补充。
五、创新方式,增强培养效能
一是加强学历教育管理。完善职工学历管理制度,成立本科及研究生等学历教学点,发挥高校教学、科研优势,培养具有开拓与创新精神的高级技术、技能、管理人才。二是结合生产现场实际培训,突出实用性。三是增加新技术新工艺培训,突出先进性。四是强化培训工种专业特色,突出针对性。五是注重岗位能力训练,突出实践性;六是注重培训方法的实效性。七是注重培训时间的灵活性。八是加强教育手段的创新。
六、信息支持,确保成效可评估
一是健全人才培养精益化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分类标准,把规定、标准、流程、计划、课件及总结报告与统计数据分成不同检索单元,建立检索链接,使信息存储与检索条理化。二是搭建精益化管理平台。充分利用企业网站及板报创办培训简报,报道培训动态,宣传培训方针及政策,各类竞赛结束后通报情况、总结经验;搭建网络在线培训考试管理平台,对培训项目的实施、监督、考核及评价进行全过程管理,满足员工网上自学、培训、练习、考试要求,为评估提供真实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信息。
七、健全机制,持续改进
一是形成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建立人才培养的监督、评估及反馈体系,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健全培养过程控制及薪酬考核机制,强化竞争上岗及技术专家管理,健全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为员工成才开辟通道。二是保证考核公平。考核数据采集分为技能竞赛、知识竞赛、随机调考、技术比武、现场查验及集中评审六种方法,按照评估考核细则,对照管理目标,实行月度控制、季度考核、检查通报等方式,保证数据准确、考核公平。三是深入过程评估,实现企业、员工及社会利益共赢。按照评估标准对人才培养的责任落实、经费使用、目标、计划实施及效果等加强监督,深入培训前期需求分析、中期计划调整及后期总结改进的全过程评估及奖惩,将培训效果纳入绩效考核、各类专家选拔等管理,提升培训效益。
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在于人,人才培养是每个企业的核心,企业竞争愈演愈烈,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将人才培养与精益管理相结合,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完善人才培养精益化管理,推动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